泰国桂河桥畔孤独守墓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驱使盟军战俘和来自东南亚及中国的劳工修建连接泰国与缅甸的铁路,大批战俘和劳工在这条被称为“死亡铁路”的工程上丧命。这段历史在西方被铭记,而在中国却鲜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中国战俘和劳工也将鲜血抛洒在这里。如今70年过去,当地一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人在孤独地守护着同胞英魂,境况凄凉。
使用键盘切换幻灯片腾讯图片 编辑出品 Special issue in pictures

130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东南亚多个国家,为给侵入缅甸的日军提供后勤支援,切断中国从国际上获取战略物资的滇缅公路,日军驱使盟军战俘和来自东南亚及中国的劳工修建连接泰国与缅甸的铁路,大批战俘和劳工在这条被称为“死亡铁路”的工程上丧命。这段历史在西方被铭记,而在中国却鲜有人知道曾经还有中国战俘和劳工也将鲜血抛洒在这里。如今70年过去,当地一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人在孤独地守护着同胞英魂,境况凄凉。摄影 刘士朋 陈默 编辑:陈若冰

230
二战期间,日军为了控制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实现占领整个中南半岛、进逼南亚次大陆的战略目的,计划修筑一条从泰国西部至缅甸东部的铁路,以运送军队和战略物资。1942年,日军征服东南亚后,分别占领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把俘虏的英、美、澳、荷等国6万多战俘调来此处,又强征了27万名泰国、缅甸、中国和马来西亚籍劳工,全部投入修路工程。图为1943年,日军驱使盟军战俘修建泰缅铁路。AP

330
位于泰国北碧府境内的桂河大桥,是泰缅铁路上最重要、跨度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桥梁。1957年,获得奥斯卡七项大奖的二战影片《桂河大桥》,便是讲述二战期间盟军战俘在日军的重压下修建泰缅铁路的故事。

430
按照原计划,这条铁路要用6年才能建成,但在日军枪口与屠刀的威逼下,只用了15个月便建成通车。据统计,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死亡的盟军战俘达1.6万人,亚洲劳工10多万人,合计死亡比率大致为35%左右。415公里长的铁路,平均每走5步就埋葬着一名死难者的遗体,因此人们把这条用人的血肉铺就的铁路称为“死亡铁路”。图为电影《桂河大桥》剧照。AP

530
泰缅铁路连接泰国北碧和缅甸的丹彪扎亚,铁路线穿越泰缅边境的热带雨林区,沿途崇山峻岭,地形险要,在修建过程中多次遭到盟军轰炸,桂河大桥也在轰炸中损毁。战争结束后,铁路被移交给泰国政府,1948年,泰国政府将铁路和桂河桥按照原样重新修复通车,大桥桥墩是在日本制造后,再送到泰国做为战争赔偿,这条铁路后来成为一条有名的旅游观光线。Getty Images

630
和因《泰囧》大热的清迈相比,来北碧的中国游客并不多,到此游览的多是西方游客。他们熙熙攘攘地乘坐观光小火车,穿过220米长的大桥,流连于两岸如画般的风景。倘若不留意,没有人会注意到大桥河畔的树丛中,隐匿着三个硕大的红色汉字——“华军碑”。

730
走进树丛,会看到一个小小的白色方尖碑,随意扎在一处民房前的空地上,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碑身四面用黑色繁体字书写着“孤军永垂”、“中华英烈浩气长存”、“华军威立不败之地”、“中国远征军功高如天”的字样。这是一位中国远征军的后人,自费竖立起的纪念碑,以纪念二战中牺牲在异国的中国远征军和华工的亡魂。对于来此的西方游客,如果不是碑身底座上的英文“Chinese Soilder Monument”,他们很难知道这座碑的含义。

830
1941年,中英两国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组建远征军在滇缅支援英军抗击日本。1942年,第一次10万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在仁安羌战役中解救了7000多名英军和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等500多人,后来由于作战失利,有5万多人在仓皇撤退途中非战斗死亡,余下或被俘、或流落于缅甸、泰国和印度等地。破旧铁皮制成的“华军碑”,久经风雨,已经褪色。“华军碑”原本叫“国军碑”,后来担心中国大陆游客长期以来国民党反动派的印象,而改成“华军碑”,强调远征军是为国捐躯的“中华军人”。

930
纪念碑不远处还有一块水泥制成的“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灵位”,四周杂草丛生、杂物遍地,连个简单的围栏也没有,本就不大的地方被当地商贩占了很大一块,而灵位的旁边就是当地人的茅厕……

1030
与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的窘迫处境相比,北碧的日本痕迹几乎随处可见,就连远征军纪念碑所在之处也不例外。到达纪念碑的必经之路旁有一座简易竹棚,屋顶插了一面褪色的日本旭日旗,棚子下面摆放着供游客拍照的日本军人纸板,表明这里经常有日本游客光顾。

1130
建造纪念碑的,是一个名叫梁山桥的泰国华侨,老人已经年近七旬,原籍湖北武汉,姑父曾是远征军66军上尉。除了远征军纪念碑,2008年2月,梁山桥和家人一起,在桂河大桥西北侧的中国佛寺背后,建起了一座孤军墓。

1230
梁山桥一家之前主要依靠妻子种植茉莉花维持生计,为了建墓,老梁变卖了自己的2处房产,还把泰国妻子家的土地和房子抵押给银行,才买下了这1000平米的空地安放孤军墓,前后花了14万多人民币。

1330
昔日照片,显示当时修墓的艰辛。所有的工程全凭个人力量,一家人上阵肩扛钢筋水泥,才建成这个墓园。2010年,因为操劳过度,妻子碗尼帕病逝,这让老梁悔恨不已,经常自责是因为自己执意修墓拖累了老伴儿。

1430
坟冢的外型是一个头戴钢盔的国军士兵头像,原型是远征军华侨烈士马克武。士兵的眼睛是梁山桥模仿自己眼睛塑造的,一对黑眼睛显得孤独忧郁。老梁没学过泥水活,墓体墙皮抹得有些不平。头像前面原本放着他收购来的二战实物弹壳,没想到被人偷走,无奈只能换成水泥的。虽然坟墓里没有远征军的骸骨,但老梁认为,这不妨碍它的纪念意义。

1530
梁山桥的儿女都在外地,他就住在墓旁二三十平米的水泥房里,光线阴暗,条件简陋。住在这,一方面可以是可以看护墓园,另外也是对亡妻的思念。

1630
梁山桥不是建筑科班出身,在专业人士看来很简单的工程,他断断续续做了两三年。如今修建墓地的各种大小工具就堆放在院中搭建的简易棚子里。切割机、钻头、锤子、剪刀、铲刀等等一应俱全。还有一些老人从当地收藏的二战头盔等文物,因无地展示,混杂其中。

1730
小屋里一面墙上,挂着一张规模宏大的孤军神庙规划图。按照梁山桥的规划,中国远征军的纪念建筑包括纪念碑、孤军墓和文史馆。如今前两个都已实现,文史馆则因为资金短缺搁浅。

1830
在桂河大桥附近为中国远征军修墓建碑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纪念碑原本建在桂河大桥东北角的空地上,紧邻着当地一座战争博物馆。但2004年刚建成三个月后,纪念碑所在地的泰国地主就不再允许纪念碑存在。

1930
2004年,因土地问题,纪念碑被迫拆到河对岸的树林里;2012年11月,当地政府在桂河大桥举行纪念二战的声光表演,警察以妨碍表演为名,用推土机将纪念碑推倒在荒草中;2013年的声光表演,正值中日钓鱼岛争端激烈之时,当地警察趁机再一次将远征军纪念碑推倒,地面留下两道深深的挖痕,今天仍然可见。

2030
照片是纪念碑被推倒时的情景,梁山桥认为,纪念碑三番五次遭到强拆,和当地日本势力不无关系。二战时,日本一度将泰国视为盟友,两国关系友好。日军战败撤离后,留下不少日裔,在当地的势力远大于华人,再加上日本政府的幕后推动,仅靠华侨的民间力量修建纪念设施,缺少官方的支持,阻力重重。

2130
与孤军墓的简陋寒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二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为纪念修筑“死亡铁路”惨死的盟军战俘,修建了规模宏伟的战俘公墓,即便他们是战俘,也享有为国而战军人应有的尊严。位于桂河西岸的匆开公墓,曾为盟军战俘被囚禁的监牢,该址现埋葬了约1750名的军人遗骸。Getty Images

2230
位于北碧火车站附近的北碧府盟军公墓,这是盟军殉难士兵的最大墓地,埋葬了6982具英、荷、澳等国战俘的遗骸。公墓内绿草如茵,庄严肃穆,简朴的欧式墓碑纵横划一,像是仍然保持着建制的一支部队,静静地接受检阅。Getty Images

2330
1996年10月30日,英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亲自到北碧府盟军公墓悼念英联邦阵亡将士。AP

2430
这些公墓有专人维护,墓地优雅整洁,管理良好。精心修整过的草地上一排排墓碑干净、整齐,墓碑上标注着战俘的部队番号、军衔、去世日期、年龄,还有墓志铭。

2530
2004年4月25日,澳新军团日,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二战军人家属在泰缅铁路“地狱火道”遗址处祭奠亲人。当年在泰缅铁路这一段,战俘和劳工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一座山中凿出一条1000米长的通道。当时日军役使战俘和劳工们夜以继日地工作,黑夜中,在火把的光影里,铁凿撞在山体上溅起簇簇火花,远看好像地狱之火。通道完成时,大约70%的战俘因过度劳累、饥饿、疾病、枪伤等死亡,“地狱火道”因此而得名。Getty Images

2630
2013年4月25日,澳新军团日,澳大利亚士兵在泰缅铁路“地狱火道”遗址处肃立,每年的这一天,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会举行纪念仪式。尽管命运悲惨,但这些国家的士兵最终得到了有尊严的长眠。而同样参与修建铁路的中国战俘和华人劳工的尸骨,至今仍悄无声息地长眠于深山密林之中,被人永远遗忘。AP

2730
在桂河大桥战争博物馆东侧,建有一座日军慰灵碑,方方正正的院落布置的很有日本枯山水的意蕴,对比破落的华军碑,让到访的中国人心感羞愧。

2830
199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50周年纪念日,曾经的日军守卫和盟军战俘在桂河大桥重逢,化干戈为玉帛。历史的敌对、政治的分歧,最终还是回归到人性本身。AFP

2930
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对国军抗战史迹,特别是遗落海外的中国军人,史料研究有限,修建泰缅铁路究竟有多少中国战俘和华人劳工参与,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档案资料。现有的数字,大都是当地远征军后人的口头相传,战俘的来源也有来自远征军和大陆、台湾被俘士兵两种版本。在当地战争博物馆,陈列着一具遗骸,口中嵌有金牙,被当作是华人参与修路的依据,因为其它国家的人,没有这种习惯。

3030
在离孤军墓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福建华侨修建的观音庙,气势恢宏,碧瓦朱甍。中国人不缺钱,但缺少对历史的记忆,这方面与英美,甚至同日本相比,都是天壤之别。正如当地铁路博物馆里的一句话,“泰缅铁路令人心生悲伤的一点是,没有一名亚洲劳工埋葬在可识别的墓穴中。迄今,只有三名可确认身份的亚洲劳工遗骨被掘出,然后又被安葬,但他们的姓名无人知晓。”
特约摄影师 : 刘士朋 陈默      
  图片编辑 : 陈若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