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遼:中国属于谁?(3—1)

中国属于谁?31


在中国的五千年历史中,中国历来都不属于全民而是只属于个别的武力强人。

秦朝之前的约一万五千年历史:

三皇五帝时期:指远古没史册记载的“神话时代”,出现于公元前1.5万年至公元前2225年。口传下来的三皇为伏羲——太昊、神农——炎帝、轩辕——黄帝亦称有熊氏。五帝为少昊金天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夏起(前2205年)——商汤灭夏(前1766年)——武王伐纣(前1045年西周灭商)——烽火戏诸侯(前771年东周取代西周)——春秋五霸(前476年东周的春秋时期五个诸侯头目的霸气超越了天子周王室)——战国七雄 (前256年东周的战国时期形成了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秦灭六国(前221年秦始皇首次武力统一中国并首建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中国历史上从“禅让”制的“公天下”变为“世袭”制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家天下”的出现,也就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一种标志。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也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由于夏朝没有任何政府的文件和档案等文字直接流传下来,所以长期以来对其了解还主要依赖古代一些非官方文献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包括夏朝的国王、官吏、军队以及刑狱的情况。现代以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遗址中大型宫殿、墓葬以及许多青铜器的出土,则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奴隶制的晚期部落联盟——夏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流传至今有关夏朝的史料十分匮乏,所可根据的,只有《尚书·禹贡篇》、《竹书纪年》和《史记》关于夏的记载。对夏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前后大约有470余年,经历了13世,有16个帝王先后作为统治者。

传说中的夏朝起源:早在大禹治水之后,由于大禹深受民众拥护,根据“禅让”制,帝舜禅位于禹。由于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赢姓,任命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

在位时,曾经将当时的中国划为9个州,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来历。禹还制定了各种制度,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禹在临终时,又根据“禅让”制将天下授于益。但后来禹的儿子夏启在与伯益争夺权位的斗争中获胜,夏启在民众的拥立下,自即天子之位,实行“家天下”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夏启即天子位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夏启六年(约1973年)夏启发动兵变处死了伯益。伯益死后,夏启为了笼络人心,又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但还是引发了东夷部落发难的“有扈之乱”。

夏启的即位,打破了“禅让”制,成了历史上王位世袭继承制的开端,也就是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启在位期间,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时期。夏朝统治的范围大约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东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的三省交界处,西到山西南部。

夏朝建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之后,要维系这个“家天下”,除了用武力来维系别无它法。因为“禅让”制的恢复已经不可能了,志士仁人想要成为帝王,根本不可能由原来的帝王“禅让”给你。至于民主普选“帝王”,在奴隶社会更是想都不敢想。因此,如果你想成为帝王,你就只有使用武力,去推翻原来的“家天下”,用自己的“家天下”取代原来的“家天下”。而原来的“家天下”当然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也懂得用武力来保护自己的“家天下”能永续长存,绝不会放下武器,束手待毙。

于是乎,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打江山坐江山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由此兴起。国家的归属,也由“禅让”制的属于深受民众拥护的志士仁人拥有,变成了“王位世袭”制的属于武力强人拥有。不过此时,武力强人所控制的中央政府还未壮大,“家天下”的王室势力还不能控制全国。按现在的说法,当时的中国(包含夏、商、周三个朝代)只是属于一个中央权力有限的诸侯割据称雄的邦联制国家。武力强人也只控制了王室这个中央政府,并不能控制地方,更不能随意杀害文人学者。

尤其是在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在没有统一武装力量、统一法制、统一国土、统一思想、统一文字、统一宗教信仰的各大诸侯各自为政为国的武力强人自相残杀而放生文人学者言论自由的宽松大环境下,产生了中国有史以来各种思想学术流派最辉煌的巨大成就,完全可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东周文人学者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并没有改变国家属于武力强人拥有的属性。文人学者不管如何睿智伟大,国家都不属于他们。而且在不久之后,另一位武力强人秦始皇横空出世,用更强大的武力灭了六国统一了中国,并实行了一种更专制残暴不仁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始,中国就由一个诸侯割据称雄的思想自由的邦联制国家,转变为一个专制主义的无思想自由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

而国家属于武力强人的特征,在秦朝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下,也更加明显。文人学者的地位也一落千丈,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那种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从此不再复现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分封、宗法、礼乐制崩溃;诸候争霸、战乱四起、政治分裂、新兴地主崛起。中央政府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尚未统一,学术环境宽松。

其二,经济因素:铁、牛的使用,瓦当工业,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而“士”阶层也受到重用,活跃非凡。

其三,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大批学士。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地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但秦始皇的暴政把以上这些因素全破坏了,当他杀完了对抗的武人之后,就开始杀已些不听使唤的文人学者了。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经过十年的武力征战,22次战争共斩首了181万敌人,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国分裂统治的局面,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秦朝。统一法制、统一货币,统一衡量度,统一文字,建造万里长城,结束了周朝的长期七国战乱的局面,用一个“家天下”取代了八个“家天下”(七国加周王室共为八个“家天下”)

在文字使用上,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为了同化异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他在战国时候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再依据齐、晋等国的蝌蚪文,制定了一种小篆,即秦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小篆笔画力求简化统一(这相对于大篆而言),同时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由秦始皇用行政命令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秦篆的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书写更容易的早已在民间长期使用的隶书所取代。而同时期在西方,他们已经由象形文字进化到更先进的字母文字了。所以文字的官方强制规范使用,导致文字改革停顿,是秦始皇的一个大污点。

在思想文化上,秦始皇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清洗。其准予留存的书籍,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就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这对中国文化是一次大清洗,与专制法制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但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批量化地集中屠杀文人学者的皇帝。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无法抹去的一大污点,极大地抵消了他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这一坑,为嗣后武力开国、世袭为皇的统治者带了一个坏头。从此,历代帝王基本上都以他为榜样楷模,视文人学者为死敌,与文人学者相寇仇,跟文人学者过不去。所以,文人学者遭遇皇帝,十之九不得好果子吃。因而中国文人学者的安全系数,由秦朝以降,一朝不如一朝,愈晚愈糟;反过来,中国皇帝收拾文人学者的积极性,却由秦始皇开始,一代胜似一代,后来居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