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一個看似神秘的學科。很多人都是似懂非懂。其實世上任何“高大上”東西。都是由一個簡單的原理構建起來的,原子彈、激光炮是、經濟學當然也不例外。今天我就用通俗的語言來構建一個簡單的社會經濟模型。通過模型運作。讓你不需要專業學問也能看得透經濟的內含。
首先。我們建一個簡單的社會。稱為模型A,假設模型A的初始條件是:有十個人、每個人每天工作八小時、剛好夠生活。
在初始條件下,如果沒有創新的產業出現。模型A的GDP年年都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也就是不會增,也不會減。衣食無憂。
如果要強制讓GDP增長有沒有辦法呢?當然有。就是增加工作時間。增加工作時間後GDP就會出現增長。但是,必然會產生過剩的生產。最後又必須通過縮小時間來消耗過剩,或者是直接丟掉。顯然這樣的增長是無益的。
後來有人發明了釀酒。這時GDP會隨著新一產業(釀酒)出現而增長。因為酒的出現使增加了人們的飲食多樣化。顯然這樣的增長是有益的增長。
一旦釀酒到達消費飽和時,這時如果沒有更新的產業出現,GDP又開始出現不增不減的情況。任何的人為強制方法都會產生無益的GDP(過剩產能),
…………
再後來,有人發明了農具。農具的出現又會讓GDP進入一個增加期,只到飽和為止。當然這個增加也是有益的。它降低了勞動強度與工作時間。
到飽和後,GDP又進入滯漲。這是自然法則,但是這個滯漲不會讓你的生活品質下降。要想提高生活品質就必須創新。
農具是一個有趣的產品。因為它有一定的使用期(質量)。比如五年,也就是說只要每五年生產一批就夠了。如果把使用期(質量)降到二年。這樣GDP又有一個增長點。當然這個增長也是無益增長。不但無益還有害。因為農具需要礦產與木材,降低使用期(質量)無疑是加大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通過上面的模型我們可以發現。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與創新產業有關。一旦創新產業達到市場飽和後,就會進入GDP滯漲。滯漲不會讓你的生活品質下降。人為增長為無效增長(不能提升生活質量)。人為的強制追求增長只會帶來有害的結果。
現在,我再引入一個模型B,模型B與模型A的初始條件一樣。但他的發展是在模型A發明了農具(稱為農具時代)後開始的。
有一天,初始時代的B發現了農具時代的A。於是就派人來學習,這時就有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假如A從初始時代發展到農具時代用了50年。B學習A從初始時代發展到農具時代只花10年。
這樣在B開始學習A開始之後的十年裡自然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十年。而A本身假如沒有新創出現就會出現滯漲的十年(當然這不是影響A的生活質量)。如果拋開前面50年,你感覺十年來B是一個多麼有活力的“國家”。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國模式”成功原因吧。
還有一個更為有趣的現象就是A並不傳授農具生產技術。那麼B只有通過生產低價值產品與A交換農具。這樣B要過上A的生活是不可能的了,雖然兩者之間可以使用與享受到一樣生活高度與生產高度。但B卻必須需要付出更多的勞動時間與更高的勞動強度來換取與A一樣的生活素質。事實上“中國”不正是這樣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